亭长是吏,连官都不是,古代的官与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,官是由朝廷任命的,是有编制的,由朝廷发放俸禄,吏是地方招聘或者选拔的,俸禄也是地方发放,而且很低天弘优配,属于编外人员。
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,郡是一级行政区,郡下面设县,县下面有乡,一乡有十亭,一亭有十里,一里有100户人家,刘邦作为秦朝的亭长,管辖着1000户。
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自上到下为:郡→县→乡→亭→里。
亭比县低两级,还是编外人员,由地方财政或者当地的豪强乡绅供养,亭长的主要职责有:
1、维护治安,保卫辖区;
2、管理流动旅客,核查身份;
3、治理民事,处理并调解民间纠纷;
4、负责召集、运送村里服徭役的人。
5、协助官员征收赋税。
6、完成上级交待的其它任务,比如接待官员、传递文书。
泗水亭亭长刘邦
综合职能相当于今天的“村长+村治保主任+村派出所所长”,根据统计,秦汉时期,全国共有近3万名亭长,可以说是一抓一大把的职务。
刘邦能当上亭长,那是通过了地方上正式的考试流程,除此之外,刘邦独特的人格魅力,在地方非常吃得开,讲义气,会拉关系,很多人愿意与刘邦打交通,就连县里的主吏掾萧何都很看重刘邦,刘邦到咸阳去,萧何送了500钱。
亭长算是秦朝最基层的吏了,权力是有,但并不大,虽然直接上级是乡一级,但也受县一级节制,刘邦作为亭长,甚至敢调戏整个县里的官吏,这并不是说亭长的权力大天弘优配,而是刘邦的社会关系硬,人缘好。
真要比官职大小,萧何、曹参、夏侯婴等人的官职都比刘邦大,但这些人都很敬重刘邦,夏侯婴被刘邦误伤,宁愿自己坐害,受鞭笞刑数百下,也不愿意出卖刘邦。
刘邦当亭长时的俸禄是很低的,而且不是固定的,所以刘邦经常没钱,他去喝酒经常是赊账,到后面又因为带来很多客源,老板又免了他的酒钱。
秦汉时期的爵位是以商鞅变法时创造的二十等爵位演变而来,二十等爵位从低到高分别是:
公士→上造→簪袅→不更→大夫→官大夫→公大夫→公乘→五大夫→左庶长→右庶长→左更→中更→右更→少上造→大上造→驷车庶长→大庶长→关内侯→彻侯
爵位可以免除罪行,换取土地和房产,爵位也是平民进入贵族的途径之一,二十等爵位中最低的公士,需要斩首一人,同时还有一年50石的俸禄,每升一级爵位,俸禄增加50石。
秦汉二十等爵
二十等爵位最高的彻侯已经算是贵族了,有自己的食邑和封地,年俸禄有1000石,彻侯因为避讳汉武帝的名字刘彻,后改为列侯,列侯主要有三个等级,分别是:亭侯、乡侯、县侯。
两汉时期,异姓爵位最高的就是列侯(彻侯),再往上就是王爵了,也就是诸侯王,只有宗室成员才能得到。
列侯在两汉时期是非常尊贵的,是所有士大夫终身的梦想,西汉名将李广一生未能封侯,指的就是封列侯,因为他没能立下封侯的军功,列侯在两汉是非常难得到的,大多是通过军功得到的,少部分是因为是皇帝的外戚而受封。
两汉的外戚不需要立军功就能封侯,这是惯例,除此之外,必须要通过重大功劳才能封侯,是非常难的。
两汉封爵要靠军功
以汉武帝时期为例,跟随大将军卫青作战的将领,只有9个人封侯,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作战的将领,只有6个人封侯。
要知道他俩手下有几十万军队,成百上千的将校,总共也只有15人封侯,汉武帝时期,几乎全国的军队都在卫青和霍去病之下。
现在再来说亭侯,亭侯虽然是列侯中最低的,至少有一亭之地的食邑,算之前的说法,有1000户,这在和平时期有可能,在战乱时间是不可能的,尤其是东汉末年,人口十不存一,能有100户就不容易了、
以关羽为例,他在白马之战中斩杀敌方主将颜良,改变了战场形势,事后被曹操上表朝廷封为汉寿亭侯,这就是亭侯,是有食邑的,但由于当时兵荒马乱,有可能是虚封,没有实际食邑,只是名誉爵位。
关羽有汉寿亭侯的爵位
况且这个汉寿亭在哪里,一直也搞不清楚,如果不在自己一方的控制区,封你为侯也没用,而且关羽是在投靠曹操的时候受封的,后来又离开曹操,跟随刘备,成为反政府武装,这个爵位也没有实际意义了,只有名誉作用。
亭侯也是非常难封的,举个例子,公元199年,张辽投靠曹操时,被封关内侯,没有封地和食邑,直到公元206年,张辽才因为功劳积累受封都亭侯,都亭侯就是亭侯,这个时候开始才有封地和食邑,这个亭侯的爵位,张辽足足奋斗了7年时间。
这期间,张辽参与官渡之战,参与平定北方,平定昌豨叛乱,攻破辽东公孙度设置在山东半岛的营州刺史柳毅,收复东莱郡诸县。
相对来说,关羽的汉寿亭侯来得还容易些,只一次战役就得到了,但是你得明白在战场上斩杀敌军主将有多难,这个功劳非常大,整个三国时期都不多见。
关羽后来回到刘备这边,直到去世,刘备也没有给关羽封侯,因为关羽已经有了汉寿亭侯这个爵位,张飞自184年黄巾起义跟随刘备,直到209年南郡之战后,才受封新亭侯,这也是亭侯,张飞奋斗了15年才得到这个爵位。
乡侯和县侯高于亭侯,理论上乡亭可以有一乡的食邑,县侯有一县的食邑,但这也只是理论上,实际上实封的食邑会少很多,战乱时期人口很少,整个东汉时期,能被封为乡侯和县侯的都不多。
史书上明确记载,三国时期被封为县侯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:吕布(温侯)、魏延(南郑侯)、姜维(平襄侯)、王平(安汉侯)、邓艾(邓侯)、曹真(邵陵侯)。
被封为乡侯的,包括但不限于以下:程昱(安乡侯)、马超(斄乡侯)、张飞(西乡侯)、卫臻(康乡侯)。
相对来说,受封亭侯的人就比较多了,只要能受封亭侯,就实现了阶层跨越,算是贵族的行列了,亭侯已经相当尊贵了。
扬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