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榕是邓小平与卓琳的最小女儿,她的小名是“毛毛”。自从她出生以来天盈财富,便一直在父母的宠爱与呵护下成长。
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邓榕步入了青春年华,这时她也开始面对婚姻的重大选择,令远在江西的邓小平和卓琳夫妇忧心忡忡。幸好,邓榕遇到了一位值得信赖的“好女婿”,这也让他们松了一口气。
1971年,邓榕在陕北的日子里,遇到了一位与她年纪相仿的姑娘——吕彤岩。吕彤岩是开国上将吕正操的女儿,刚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,被分配到陕北的一个公社卫生院,离邓榕所在的村子非常近。两人因年龄相近、性格合得来,便成了好朋友。尤其是在异乡,邓榕没有太多熟人,吕彤岩的出现让她十分高兴。两人常常一起聚会聊天,谈论身边的种种,也讨论一些天南地北的事情。一次,她们提到北京的朋友时,吕彤岩突然兴奋地说道:“我认识一个人,他叫贺平,你们一定会合得来!我得给你们介绍一下。”原来,贺平是开国少将贺彪的儿子,年龄比邓榕大四岁。
展开剩余81%贺平当时正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,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他经历了关押和审查,随后被分配到湖南沅江的一个军垦农场进行劳动。虽然两人相隔甚远,吕彤岩认为邓榕与贺平非常合适,便通过信件牵线搭桥。于是,邓榕和贺平开始通过信件往来,一封封信中,他们分享彼此的思想、感受和对生活的理解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的关系愈发深厚。
在一次信中,贺平还夹带了一张邓榕的照片,照片中的邓榕五官精致,眼神明亮,颜值出众。信中,贺平向家人介绍道:“这是邓小平的女儿。”家人自然很好奇,怀疑两人是否正在谈恋爱,而贺彪则毫不在意地回答:“学生间串联,男女在一起很正常,没什么奇怪的。”直到后来,贺彪才得知,原来邓榕就是贺平的女朋友。得知这一切后,贺彪严肃地告诉儿子:“她的父亲是个好人,你是男孩,一定要照顾她。”
邓家人也逐渐得知了这段感情。当时邓小平和卓琳住在江西南昌,而贺平正好计划前往江西永修探望父母,于是决定顺道拜访邓家。邓榕兴奋地告诉家人:“贺平要来江西了。”家人还不太明白她的意思,问道:“贺平是谁?”邓榕干脆回答:“贺彪的老三。”邓小平听到后,微笑着说道:“贺彪我认识,有本事,骨头也硬。”
为了迎接这位“准女婿”的到来,邓榕的家人们都忙碌了起来,尽管家里的条件并不富裕,但大家还是精心准备了一桌饭菜。贺平到达后,邓家人热情招待他。餐桌上,贺平毫不拘束,他大快朵颐,大家一边吃着一边聊天,大家吃得非常尽兴,没有一丝浪费。邓榕后来回忆道:“或许这是贺平在那个艰难年代吃得最痛快的一顿饭。”
当晚,贺平与邓家人围坐在一起,聊起了许多国家大事。贺平告诉邓小平和卓琳自己所了解的消息天盈财富,包括当时老干部的近况、林彪的结局等等,邓小平听得格外专注。贺平在邓家待了几天,除了与邓榕共度时光,他还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邓小平经常点上一根烟,边抽边观察这个年轻人,渐渐地,他对贺平产生了更多了解与认可。
临别时,贺平特意将自己珍藏的一包云烟掰成两半,一半赠给邓小平,一半带回送给父亲贺彪。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说,这包云烟是非常珍贵的。邓小平看到礼物,笑着对家人说:“看样子,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下来了。”他显然对这门亲事非常满意。
后来,邓小平坦言:“知道贺平是贺华佗的儿子,就觉得他肯定是个好孩子。”贺彪在革命和医疗战线上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,邓小平知道贺平的成长也必定离不开父亲的教诲与影响。
贺彪的个人经历堪称传奇。他于1909年出生在湖北省,17岁便投身革命。经过长征、抗日战争等历史风云,贺彪历任多个重要职务,并且多次参与救治重伤员,包括贺龙、关向应等重要人物,得到了“红军华佗”的美誉。
进入新中国后,贺彪继续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。直到1972年,他和妻子陈凯才从江西回到北京,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批准。正是在那个时期,邓小平、贺彪等人开始有更多的机会见面交流。虽然两家人曾在江西各自生活,但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,他们并未有太多机会聚在一起。即便如此,贺平与邓榕的婚礼仍然极为简朴。
1976年,邓小平的政治生涯经历了重重波折,但贺彪一直在关注着他的状况。两位“亲家”不仅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,也始终如一地支持着对方。贺彪特别关心邓小平的健康,每次见到贺平,都会叮嘱他多加照顾邓家。
邓小平的去世让所有亲近他的人心如刀绞。为了表达对邓小平的怀念,贺彪写下了长篇词《遗恨长存,无缘送君登路》,他用词句诉说着自己的悲痛与哀思。两年后,贺彪也在京去世,他的离世让邓家人深感失落。
无论是在艰难的革命岁月天盈财富,还是在和平时期,邓家和贺家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,这份情谊将会永远铭刻在历史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扬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